台灣餐飲業的分類法
台灣餐飲業的分類主要是為了進行於餐廳評鑑、方便督導而形成的,根據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的餐飲評鑑報告,國內的餐飲業大致可分為觀光飯店、餐廳、自助餐和便當業、冷飲業及攤販等五大類,其餐飲的重要內容和特色分述如下:
(一)觀光飯店
台灣的觀光飯店可分為國際觀光飯店和一般觀光飯店,其中五朵梅花的國際觀光飯店除了提供國外訪客住宿上的需求外,並以其高雅的格調、精美的餐具、世界的餐飲觀和完善的服務,吸引大量本地的客源。加上飯店的場地、設備齊全、員工專業水準高,因此同時可兼具美食饗宴、婚喪喜慶、展示會議等其他功能,充分發揮餐飲的邊際效益,在台灣餐飲業,扮演龍頭老大,帶領餐飲潮流的盛行。
近幾年受到外來觀光客減少的影響,國內觀光飯店特別倚重餐飲生意,不但透過頻繁舉辦美食活動來刺激消費,最近更由被動轉為主動,已走出飯店的方式來增加餐飲營收。
有些飯店有心打開外燴市場,不但正式成立外燴部,還購置了設備完善的保溫餐車,透過便利商店的行銷通路,或是大眾媒體的運用,設法將外燴訊息傳達出去,或是承攬國家音樂廳與戲劇院的咖啡廳、餐廳,使原本受限於飯店中的餐飲生意,往外擴展延伸出去。
(二)餐廳
餐廳是指外食者正式用餐的場所,在台灣的餐飲市場哩,一般餐廳一產品口味的不同,可分為中餐廳、西餐廳和日本餐廳三種,其特色如下:
1.
中餐廳:中國幅員遼闊,族群、民俗殊異,往往基於地理、氣候、風俗、民情、經濟等因素,塑造了多樣的文化性格、獨特的飲食味道與奇妙的烹飪方法。所謂「南甜、北鹹、東酸、西辣」隨地域而變化萬端。
而民國38年,大陸人士隨著國民政府來台,各省家鄉口味也紛紛登上了台灣飲食,例如,山東、山西、淮揚、四川、湖南、江浙、廣東等等,不一而足,加上台灣原地鄉土小吃,造成台灣的飲食界前所未有的景觀。其中,以大都會的台北為例,抬頭瀏覽街上招牌,就會發現什麼湘之最、海霸王、四川小天府、北平都一處等,或小吃,或正式餐廳,櫛比鱗次,各地口味繽紛呈現,儼然是國內外美食者的天堂。
2.
西餐廳:西餐廳的定義是指裝潢西化、供應歐美餐飲及採西式服務為主的餐廳。台灣西餐廳起源自上海,民國38s年,上海的西餐師傅隨國軍撤退來台,造就出早期上海口味的西餐。當時因為國民生活所得仍低,西餐廳的消費不是ㄧ般人所能負擔,所以進出西餐廳者皆是名流紳士,西餐廳的水準相形較高。
民生經濟改善後,為方便大量不諳西餐的消費者,大部分的西餐廳都供應套餐,例如A餐和B餐,其訊述大致是湯、沙拉、主菜、甜點,以及最後的飲料。甚至有些西餐廳為吸引更多的客人,還會供應排骨飯、雞腿等中式菜單讓客人選用。因此現在台灣吃西餐並非上流人士的專利,也沒有特別講究的西餐禮儀,休閒娛樂性質大於正餐的性質。目前除了在大飯店和高級牛排館還保有傳統西餐的風味外,上一般的西餐廳,得到的已是別樣的情趣了。
3.
日本餐廳:日本料理是國內最盛行的外國餐廳,似乎已在台灣的都會聚落區落地生根一般,林立於大街小巷的日本料理店處處可見,這除了受日據時代的影響以外,日本料理的精緻與口感的細膩,以及隨著四季變化調配的食物,深深吸引著每十足的胃口。
日本料理之所以和中國菜、法國菜並列為世界名菜,其來有自,因為他除了表現出佳肴美食的烹調技藝外,還涵蓋了獨特的日本文化風格。
從壽司吧到供應「懷石料理」的高級日本餐廳,大都採日式傳統和式的裝潢,柔和光線、靜謐氣氛籠罩下,加上態度恭謙夾雜日語的服務員穿梭著,不但充滿著異國情趣,也使消費者有極受尊重的感覺,無怪乎台灣民眾會趨之若鶩。
(三)自助餐和便當業
1.
自助餐:自助餐的宗旨是以低廉的價格供應營養、快速而菜式又多的飲食,供在外謀生、就學的人食用。後來風氣漸漸流傳,成為流行全世界的一種用餐方式。
自助餐可分為兩種型式,一種是客人自行到餐檯取餐,而後依所取的樣數或秤重來付帳,英文稱之為cafteria;另一種也是客人自行取菜,但是付一次費任您吃到飽,英文稱為buffet。兩種方式都是自助行或半自助型的服務方式,在人工費用昂貴的現今社會,的確是不可避免的餐飲潮流趨勢。
自助式餐廳的雛型源自於1891年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的YWCA。台灣則是在70年代由當時來來香格里拉等數家國際觀光大飯店推出「吃到飽」的自助餐,對餐飲業的營業方式造成極大的震撼。對消費者而言,不在因為不諳點菜技巧而不敢上大飯店,也不用受到套餐組合的約束,因此這種餐飲方式廣受消費者的喜愛,尤其最近兩三年,更成為各大飯店餐飲業務的主要賣點。
2.
便當業:便當業又稱為餐盒業,可說是以米食為主的民族的一大餐飲特色。隨著都市人生活型態的轉變,中午吃嬤嬤(太太)做的便當的情況已日漸減少,大都會的便當行業也更著飛黃騰達。
(四)冷飲業
炎熱的夏天,最吸引人的莫過於「清涼有勁」的冰品冷飲。當烈日當頭、暑氣難消時,來一碗芒果冰,的確是致命的吸引,也因此,夏季冗長的台灣,冷飲業的市場迄今屹立不搖。
冷飲業的銷售,有傳統的冰店,或在大樹、住家攤販,供應各式各樣的冰品,也有自動販賣機,甚至從國外進口的冰淇淋、酸酪乳、霜淇淋店,提供較衛生、昂貴的冰品。
冷飲業最大的問題,在於衛生安全不徹底,如果冷藏設備不夠,食物原料置於室溫,容易引起細菌滋生繁衍,若以手處理冰,也易造成食物汙染。此外還有參雜過多防腐劑或有危害人體健康之虞的添加物,都是冷飲業的隱憂。
目前坊間流行的各式飲品(包括酒吧、茶藝館、啤酒屋、咖啡專賣店、泡沫紅茶店、冰品店及複合式飲品店)以高雅格調的裝潢或式連鎖的方式經營,脫胎換骨,一改傳統冷飲店的弊病,呈現嶄新的經營風貌。甚至以連鎖加盟的制度,企圖在講求速度,卻仍要求的都會生活中,瓜分可觀的消費市場。
(五)攤販
攤販可謂我國固有文化的一部分,欲瞭解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,必先體驗街頭攤販小吃的美味。只要有人聚集處,就會有攤販出現,而且大半的攤販都跟吃有關,這或許是和傳統的飲食習慣有關,「走到哪兒,吃到哪兒」。
到百貨公司逛街,就有美食街;到廟裡拜拜,也可在廟口大快朵頤,市場裡、公園、街口轉角,攤販可以說是無所不在,無孔不入。攤販的特性和歐美所謂的流動快餐(mobile canteen)類似,往往在人潮聚集之處便可見到,如市集、兒童樂園、運動場等;他們以提供簡便快速的食物為主,如熱狗、三明治和飲料。而台灣攤販的功能大致一樣,只是供應的食物琳瑯滿目、應有盡有。近來在各大風景區、遊樂區,或都會人潮聚集處,常見行動咖啡車。用2.0~3.5噸的發財車或箱型車改裝成美輪美奐的流動咖啡館,把極小的空間利用的淋漓盡致,用最少的人力、物力創造最大的利潤,使有心創業者頻頻投石問路。而其合理的價格和地點的方便性(常是近在咫尺之內),使消費者趨之若鶩。
而攤販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應是下列幾點:
1.
難以合法化:台灣地狹人稠,飲食攤販約有25萬家以上,大半的販業者經常「跑警察」。
2.
衛生、安全問題堪慮:攤販多採露天開放式經營,灰塵、蚊蟲隨時侵入,常常是病媒最佳的寄生環境,影響消費大眾的健康。
3.
居住環境髒亂的禍源:一般而言,攤販與居住環境毗鄰,如果廚餘與汙水排放未能有效處理,則把生態環境破壞殆盡,損傷住家的品質。
4.
食品品質難維持:攤販通常只有簡陋的廚具,又缺乏專業的廚師,自然無法控制其品質。
攤販業因保有傳統飲食文化的特色,不可能完全抹煞其存在。只要監督機構拿出辦法,或集中管理,或開辦講習會訓練從業人員,甚至研發新的經營制度環境,攤販業就不難再次找到春天。
資料來源:高秋英、林玥秀(2004),《餐飲管理理論與實務》第四版。台北:揚智文化。434,頁26-39。
留言
張貼留言